首頁 > 想想專欄 > 常見QA > 憂鬱症發作時怎麼辦?

想想專欄

憂鬱症發作時怎麼辦?

分享到

 

一、急性危險處理(有自殺或自傷念頭時)

  1. 確保安全環境

    • 移除刀具、藥物、繩索、利器等危險物品。

    • 確保患者在有人陪伴的環境,避免單獨行動。

  2. 觀察與判斷危險程度

    • 有無具體計畫、工具或執行意圖?

    • 有沒有明確自殺或自傷念頭、行動傾向?

  3. 立即尋求專業協助

    • 台灣 24 小時自殺防治專線:1995

    • 緊急情況:撥打 110 或前往急診。

    • 若患者願意,協助聯絡心理師、精神科醫師或親友陪同就診。


二、情緒支持與陪伴

  1. 傾聽而不評價

    • 給予理解與安全感,避免「振作起來」或「別想太多」等批評。

    • 允許患者表達負面情緒,不急於解決或勸說。

  2. 提供陪伴

    • 保持身邊有人陪同,減少孤立感,降低自傷風險。

    • 陪同做安全、放鬆的活動,如散步、聊天或聽音樂。

  3. 建立情緒出口

    • 鼓勵寫日記、畫畫或簡單運動,讓情緒有出口釋放。


三、日常緩解方法(非危險狀態)

  1. 規律作息與生活

    • 固定睡眠時間,保持三餐正常。

    • 適度運動,如快走、瑜伽或伸展運動,有助於釋放多巴胺與血清素。

  2. 分解目標

    • 將每天任務拆成小步驟,完成後給自己正向肯定。

    • 避免一次設定過多目標造成挫折感。

  3. 維持社交聯繫

    • 定期與家人、朋友、信任的人互動,減少孤立。

    • 參加支持團體或線上社群,獲得情緒共鳴與支持。

  4. 自我情緒管理技巧

    • 練習深呼吸、正念冥想或漸進式肌肉放鬆。

    • 記錄心情與事件,幫助釐清觸發因素與情緒模式。


四、專業資源與治療

  1. 心理治療

    • 認知行為治療 (CBT)、正念減壓療法 (MBSR) 等,幫助調整負面思維。

  2. 藥物治療

    • 精神科醫師可依個人狀況開立抗憂鬱藥物,減輕情緒低落、焦慮與失眠。

  3. 定期追蹤與支援

    • 定期回診,追蹤症狀與副作用。

    • 家人或朋友協助提醒服藥、生活作息,形成支持系統。


五、提醒事項

  • 憂鬱症不是意志力問題,而是一種疾病,需要專業治療與支持。

  • 早期介入、建立安全環境與穩定日常生活,可降低症狀惡化與自傷風險。

  • 若症狀嚴重、伴隨自殺念頭或行動,務必立即採取急救措施。

上一頁
TOP